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深圳信息网新闻(记者黄力雯)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热火朝天地展开后,12月18日,“时间博物馆”全国巡演落在深圳,举行了改革开放纪念日的献礼。 12月18日~25日,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市民可以登录人民日报顾客端时间博物馆的专题页面领取票,免费进入馆参观。
人民日报从媒体中心发布的“时间博物馆”项目由人民日报社、深圳市委推广部主办,以庆祝敬意改革开放40周年、关注国民生活和成长为主题,以创造性的闪存体验馆的形式深圳市南山万
5在5大主题展馆中,制作能接触到的“深圳记忆”
。
时间博物馆深圳站的活动,在保存前几站精华展陈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特色进行了属地化改造,精心策划了五个主题展馆,为深圳市民提供了充满梦想和期待的时间回顾展。
在入口的年代街角,复原了早期来到深圳的热心人士熟悉的城中村的场景。
在时间杂货店,再现了其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80年代。
奇怪的时空屋是90年代普通深圳家庭的场景,拥挤的客厅,简单的厨房让游客恢复了家庭的温暖。
时间列车以第一辆去深圳打工工人乘坐的绿色和平列车为原型,恢复了第一代“新移民”们的梦想之旅。
1979年,水龙头工业区炸毁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这个经典场景在年代照相馆用3d手写展示。 “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宣言至今仍是许多深圳公司的座右铭。
在五大展馆中,浓缩深圳快速发展过程的语音博物馆尤为引人注目。
语音博物馆陈列着特别的深圳语音地图,游客点击图上的不同坐标可以听到深圳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声音。 例如,上午3点大亚湾核电站的机器轰鸣,上午8点10分南澳码头的汽笛,下午3点茂业百货商店的吵闹声等。
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市民生活变迁的旧照片,用视觉和听觉向游客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变化和成果。
通过10个项目的深入交互,重新升温40年的努力时间。
除了主题展馆,馆内很多创造性的互动也同样让游客们忘记了。
“时间邮局”展示了外国工人给家人写的“二地书”。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广深地区的高速发展,南下打工风潮高涨。 对离开家乡到深圳工作的“新移民”们来说,这些信支撑着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在邮局内的“时间明信片”上用手写“双地书”,寄托对未来的期待。
在题为“听时间”的墙壁前,游客打着题为“来的是深圳人”的标语拍照。 这句话也是深圳开放包容的精神。
《时图鉴》的墙壁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汇集在40幅设计精美的图鉴中,游客使用ar扫描技术扫描图鉴,就可以看到40年成果的定制动画。
在《岁月流金》网的红墙前,游客们重温了40年的经典电影作品。
通过镜像法表现的主题为“中国有我”的走廊,游客们在40年的流行语中感到了“中国有我,时间有我”的骄傲。
在时代打印机之前,“黑科技”使国家大事和个人在一张制版《人民日报》上“无缝相连”。
在时间答题机前,游客们在时间中寻找关于未来的答案。
2代,1首歌,40年华美乐章
岁月如歌,音乐是时代最现实的艺术记录,也是普通人感情的真正载体。 这次时代博物馆深圳站活动特别策划了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年代音乐表演”和“时代学校”活动,以音乐展开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历史长卷。
12月22日~24日,每晚7:30-9:00的时间博物馆在外广场为深圳市民演出连续三天的“年代音乐表演”。 《年代音乐表演》精选了40年来人们用嘴唱歌、萦绕在心中的旋律进行表演。 好妹妹、木小雅等有名乐队和歌手那时进行了“空降”公演现场,为观众们送来了两代音乐的狂欢。
圣诞夜,时间博物馆外野还举行了大规模的复古“时间之士高”派对,邀请深圳市民回到90年代,和时间一起跳舞。
英国《经济学家》评价说:“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 世界上有4000多个经济特区,最大的成功模式不得超过“深圳奇迹”。 这个奇迹与每个深圳人密切相关。 时间博物馆深圳站的活动以所有普通深圳人的生活变迁为主线,发掘小见大、大时代的小故事,记录平凡人的不公正,具象化表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最深刻的一些变化,“中国有我,时间上我
据活动主办者介绍,去年10月,时间博物馆活动在北京三里屯出港,在国家博物馆“庆祝伟大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型展览会”、上海长宁来福士等地展出。 在承载回忆的旧物、兴趣的创意互动体验、充满感情的年代音乐表演等中,网上参加的热潮爆发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时间博物馆各站线上累计参观人数突破12万人,线相关话题互动总人数超过6亿人,网络总讨论量接近30亿人,成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现象级”媒体活动。
标题:广东:时光博物馆鹏城开馆 以实景互动致敬“深圳奇迹"
地址:http://www.shaanxizhongxin.com/szxw/45448.html